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教研》2013014期作者/张 菊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使其在一种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主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教师;教材
情感教育是伴随知识输入而又融入教师主观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情感性”。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确实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一、“发掘”作品的内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1.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所感知的对象之中。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音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
2.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由于情感体验的自律特征,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自由、宽松就成为主体情感得以抒发的重要前提。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
3.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三、借助文字,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决定了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不可否认,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多数家长认为“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其他都不重要”。甚至一些教师也错误地认同“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这种观念。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家庭、集体、社会变得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责任感。
“情动而外于行”指借行为外化情感,以行为规范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一声道谢,一次让座,笑对失败,宽容对人。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提升,它使情感不断得以概括、提炼,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QQ:916626818, 手机:13961982398 微信:13961982398 邮箱:9166268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