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问题的背景:
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力,现代教育技术将推动教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
面对世界范围的网络、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明确提出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将极大程度地促使学校教育发生新的变化一一教育信息化、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学校虚拟化等。然而,现时教育却没有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协作化学习和自我问题解决;创新、探索式学习,借助全球化信息资源学习。而从大纲、教材到考试、评价,从教学形式到各种媒体,均是立足于解决教师如何“教”,如何传授教师和教材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况且传授的现成经验和知识,其特点是:相当一部分陈旧繁琐,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容量太小,适用性差,流通不畅。
所以现实的中小学教育难以完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就业、考试制度所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人才价值观念陈旧落后,新知识信息补充不足,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运用太少,自身缺乏新信息采集、处理和运用的能力。
故,提出本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基于全球化、网络化的丰富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并初步进行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在现行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评价与推广等问题。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
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国外就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结合在一起。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教改实验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往往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因而不能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在教学结构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这类比较核心的本质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在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等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方面的成绩决不应低估,决不容抹杀,更不应妄自菲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基础教育的不足: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正像****主席所指出的“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江主席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不等同于CAI
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m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CAL(comPuter—ossisted leam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导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IITC(IntCgraLjng lnform01ion Technology i11Lo the Cu- culum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革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的目标,如上所述,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CAI运用还是有所不同。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创新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而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要能充分发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深化升华改革。
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是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设计。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 “设计”,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
要能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教材)和媒体,这种转变体现为: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又具有-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偏向,就是把信息技术仅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的事物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要实现终生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只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纽约州文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1997/9);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
(1) 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这是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存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价。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错误和矛盾.要通过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
(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这是信息技术使用者要具有强列的社会责任心, 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素养的形成也不是仅仅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形成的,而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训练来培养。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镜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 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QQ:916626818, 手机:13961982398 微信:13961982398 邮箱:916626818@qq.com